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4:03    次浏览
蔡当局对台、日海洋事务合作对话态度十分暧昧,甚至刻意排除渔会参与,不禁令人忧心,是否企图牺牲渔权,以交换战略利益。台、日海洋对话机制的成立,本是为处理双方经济海域重迭所造成的渔权纠纷,马团队“执政”期间,台、日双方就钓鱼岛渔权纷争达成协议,现在本应继续处理冲之鸟渔权争议,但本轮对话却首次排除渔会参与,甚至未征询渔民意见,台当局真的有心维护渔民的权益吗?渔民前往冲之鸟礁附近海域捕鱼,正当性来源是冲之鸟是礁不是岛,不能主张经济水域,台湾渔民自然有权在此区域捕鱼。南海仲裁结果出炉,仲裁庭关于岛礁界定的严格标准,为判定冲之鸟的法理地位提供了充分依据,尽管台湾方面反对仲裁庭有关太平岛的界定,但根据仲裁庭的界定,冲之鸟毫无可能被认定为“岛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也陷入尴尬境地,一方面其要求大陆方面遵守仲裁庭的仲裁决定,另一方面又不接受相关判例延伸用于冲之鸟礁上。也正是这个原因,日本在此问题上极其低调,不希望冲之鸟礁议题引起过多关注。对台湾来说,理论上当然应该据理力争,完全否定日本有关冲之鸟的主张,但现在新当局有其他政治考虑,在此问题上陷入混沌不清状态,既不愿意公开否定日本的主张,以免影响台、日关系大局,另一方面又担心台湾内部反弹,无法安抚渔民反对情绪,于是就有了上述令人匪夷所思的局面,但总体来看,台当局还是更倾向于照顾日方的感受,配合在此问题上尽量低调。新当局上台以来奉行亲美日、远大陆策略,已经不是秘密。对蔡当局来说,建构友好的台、日关系有其重要的战略价值,因此新当局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。我们理解其政策逻辑,不代表我们认可这个逻辑,更无法接受其可能衍生出的负面结果,尤其是对渔民利益的可能损害。具体而言,在冲之鸟议题上,日本方面明显强词夺理,且其在冲之鸟附近海域的所谓执法行为也有选择性,对各国各地区渔船并非一体适用,反而是挑软柿子捏,前段时间的东圣吉16号事件即是典型表现。某种程度上说,日本吃定蔡当局不敢对日强硬才会如此咄咄逼人。我们不禁要问,对日协商谈判难道只有妥协一途?还是可以在考虑东亚战略格局的基础上据理力争,为台湾争取最大利益?事实上,台湾要巩固对日关系,并不一定要一味地妥协。国际关系向来强调有来有往,更何况台湾绝非单方面有求于日本,而是台、日互相有求于彼此。日本之所以频繁派出公务船在冲之鸟附近海域执法,正是因为其有关经济海域的主张受到挑战,而这次南海仲裁案出炉,更是对其有致命影响,蔡当局大可理直气壮要求日本,应允许台湾渔船在冲之鸟礁附近海域捕鱼,以换取台湾地区在相关经济海域主张问题上低调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尚未谈判就先配合演出。当然,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蔡当局向日方释放的善意,但如果这种善意最终换不来日方的让步,那么蔡当局就必须展现强硬立场,让日本了解台湾的核心关切,并引用相关判例否定日本的主张。回到蔡当局的对日政策本身,我们也认为有重新检讨之必要。台、日经贸关系密切,民间互动频繁,友好的台、日关系自然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,但如果蔡当局台、日关系定位在“准反中同盟”的层面,为了争取日本对台湾的支持,以抗衡大陆的压力,因而不惜牺牲台湾民众的基本权益,那就很有可议之处。过去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稳定,两岸之间不必为了彼此竞争而在国际场合内耗,因而马团队在面对日本时也硬气许多,日本反而为了拉拢台湾而选择做出让步,因而马团队在对日谈判中为台湾渔民争取到许多权益,但现在蔡当局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看不到这种气派。两岸内耗已经若隐若现,显然这是蔡当局首先挑起的。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,两岸关系的好坏不光影响到两岸的直接往来,也牵涉到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的互动。蔡当局如能正视两岸关系的重要,不要以对立思维面对大陆,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其对日策略,将台、日关系回复到平等交往、互利合作的轨道上来,才能够切实为台湾民众争取权益。来源:《中国时报》